薑黃素是什麼?文獻證實5大功效
薑黃素5大功效,營養師帶你一次了解!
Hi!我是營養師Ann,近年健康意識抬頭,許多民眾注視保健保養,最常見的營養之一就是薑黃素了。
只要上網搜尋薑黃素就會跑出一大堆講薑黃素的文章,每個說的都有些不一樣,這是因為薑黃素的功效實在太多了,為了傳達更精確的健康資訊給大家,以下舉例的功效都是有經過文獻研究介紹的喔。
如果你也想要更近一步確定薑黃素作用與原因的話,就讓我們一起往下看吧!
薑黃、薑黃素是什麼?
薑黃的歷史非常~非常~悠久,據說被人類使用已有4000多年,是數千年來流傳於醫學與印度阿育吠陀的藥材,也是多年來研究學者爭相探討的配方之一,時至今日更累積了超過9000多篇研究報告與文獻。
它主要生長在南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屬於薑科植物,我們生活常見的生薑也是薑科的;不過薑是「薑屬」、薑黃是「薑黃屬」且還能細分134種不同的薑黃品種,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東西大家不要搞混了。
薑黃的根部以及地下莖可以磨成粉做為調味料以及天然色素使用,如印度、南亞、中東國家常見的調味料,咖哩的黃色主要就是來自薑黃。
薑黃的保健功效是哪裡來的?這就要提及我們熟知的薑黃素(Curcumin)了;薑黃當中包含薑黃素以外,也有去甲氧基薑黃素(Demethoxy curcumin)、去二甲氧基薑黃素(Bidemethoxycurcumin),這三個成分可以統稱為「類薑黃素」,只佔了薑黃的 3-5%,其中就以薑黃素的保健效果最好。
介紹完基本知識,接下我們來直接切入重點,看看文獻研究證實的薑黃素到底有哪些功效吧!
文獻研究證實5大功效
1. 抗發炎與抗氧化
維生素C是公認的抗氧化營養素之一,不過你知道薑黃素的抗氧化能力比維生素C更高嗎?根據文獻研究發現薑黃素的抗氧化力是維生素E的1.6倍,維生素C的2.75倍,因此具有抗氧化、對抗不適作用及天然的舒緩效果。(1)
而薑黃素本身就是能抑制炎症的物質,是「類薑黃素」之中抗發炎效果最好的物質,因此被運用在關節炎、過敏等症狀上做舒緩作用。(2)
2. 維持體內平衡與腸道健康
你會動不動就跑廁所嗎?如果一天跑廁所頻率太多次很有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喔!大腸激躁症在台灣有10~20%的發生機率;是一種功能性異常的腸胃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腸絞痛、腹痛、腸脹氣、腹瀉及便秘等,會反覆發作慢性且持續,而且目前還找不出確切病因。
我身邊就有朋友有大腸激躁症,嚴重起來一天甚至可以跑廁所8次!所以她常常為了這個困擾看醫生,但多年下來還是沒辦法找出根治的辦法;後來我推薦他調整飲食與作息,並且搭配吃薑黃素的營養品,經過1、2年的調適,腸胃漸漸穩定許多,也不像以前跑廁所次數過多了。
為什麼我要推薦他吃薑黃素呢?因為薑黃素功效之一就是維持體內平衡與消化健康,而根據研究發現使用薑黃後大腸激躁症發生率低劑量及高劑量組分別降低了53%及60%(3),而另一項研究則發現短期間高頻率大劑量的薑黃素對腸胃道潰瘍有治療的效用(4),證實了薑黃確實能達到腸胃保健的效果。
3. 促進新陳代謝
薑黃素可促進解脂作用、有效降低體脂及體重等,調節身體機能並促進新陳代謝(5)
有文獻指出,針對糖尿病患者的症況觀察,一般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患者血流量都會增加,再使用薑黃之後發現糖尿病患者皮膚表面的休息血流量有減少的情況,故對於微血管病變有改善的效果,觀察到水腫情形顯著改善,有助於體內循環(6)。
4. 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失智
薑黃素也被研究發現可以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失智的效果,研究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給予有高血壓性心臟疾病的小鼠每公斤體重 50mg 的薑黃素可以預防心臟衰竭(7)。
而失智患者的腦部因為氧化傷害以及發炎反應都較為嚴重,透過研究發現薑黃素可以幫助細胞對抗氧化壓力而達到保護腦部細胞的效果。
5. 提升肝功能
現代人因為常熬夜、吃外食等原因,肝功能很有可能不健康,吃薑黃素不只可以外補元氣內調代謝也可以保肝喔!根據研究文獻指出,透過據動物的測試證實能達到護肝功效(8),顯著降低肝損傷並且維持肝細胞膜結構完整。
看到這邊你是否有比較了解薑黃素對身體的作用是怎麼來的呢?以上功效都是有經過研究文獻證實的,你可以搜尋文獻名稱就能直接找到該報告的文章。
這邊提醒大家雖然薑黃功效廣泛CP值超高,但再好的營養素吃多還是會本末倒置的喔,尤其是薑黃素,吃過多會有噁心、腹瀉、過敏副作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建議成人攝取量為一天最多3毫克/公斤,舉例來說50公斤的人一天不能超過150毫克,保建之餘也要多注意適量喔!
參考文獻:
1. Antioxid Redox Signal. Mar-Apr 2006;8(3-4):395-403.doi: 10.1089/ars.2006.8.395.
2. Free Radic Biol Med. 2000 Apr 15;28(8):1303-12. doi: 10.1016/s0891-5849(00)00294-x.
3.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4;10(6):1015–8.
4.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01;32(1):208–15.
5. Panminerva Med.2011;53(3 Suppl 1):43–9.
6. Front Pharmacol. 2019; 10: 649.
7.J. Clin.Invest.118,868–878.
8. J Pharm Pharmaceut Sci 8(1):115-123, 2005